“1岁工作22岁退休”,领取养老金69万,山西蒲县疾控中心职工违规领取养老金事件近期备受关注。7月16日,当地政府部门回应:经核查,该事件属实,已经启动调查程序。
“正常人1岁连名字都不会写,这位‘天才’已开始积累工龄,堪称‘职场元婴期修士’”“刚毕业就自带20年工作经验,原来简历是这么写的”“建议给审核部门颁个‘最佳助攻奖’”……网友各种吐槽无不透着对这一荒诞事件的愤怒与无奈。
这表面看似极端的个案,背后却折射了养老金制度在基层运作的漏洞——根据审计署近日发布的报告,全国有13个省份将406.2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等挪用于非养老用途,有25个省份共2.83万名职工通过提供虚假病历、篡改档案等方式提前退休,违规领取养老金5.19亿元。
对公众而言,大家真正关切的不仅是有多少问题被曝光,更是被曝光之后的追问与整改——违规者是否付出应有的代价?制度漏洞能否彻底堵上?在这场关乎民生底线的审计风暴中,查出问题只是破题,如何构建“查处-惩戒-修补”的系统性闭环治理,才是关键之举、长远之策。
无疑,强硬的惩戒措施是第一步,如果“违法成本低于违法收益”,那这种惩戒既没有震慑力,也没有警示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骗保可处以2—5倍罚款,如果到基层执法环节“只追缴不处罚”,那这种“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则客观上会助长“查到了认栽,查不到赚翻”的侥幸心理。
早在2018年,审计署就发布过养老金被违规挪作他用的情况,今日不过是同类问题的重现。“篡改档案提前退休”的伎俩也早就不新鲜,2016年就有类似的案例曝光。如此漏洞不及时修补,同类问题不断上演,根源在于修补措施仍然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发现档案造假就提“加强审核”,发现数据异常就谈“信息共享”,系统性的防御体系始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构建长效治理机制,“惩戒”“补漏”要双轮驱动。对违规领取者追缴全额资金,按一定期限将其纳入诚信黑名单限制高消费;对行贿中介及涉事公职人员,要突破“以纪代法”,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补漏层面,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固化”档案,建立全国社保数据平台,将审计署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社保基金监管条例》修订依据,从法律层面堵缺口……
养老金的安全,不仅关乎资金本身,更维系着整个社会的公平底线。当广大劳动者和企业每个月按时缴纳社保时,看到有人“1岁工作”轻松骗取养老金,损害的是整个社会对规则的信仰。公众希望看到的是惩戒力度与违规情节匹配,个案查处转变为系统治理。对老百姓而言,不仅看到问题曝光,也希望通过系统治理能够确信自己缴纳的每一分社保都能在年老时变成一份安心。
这是社保制度的初心,也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高忆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